抗原的性質
免疫原性是抗原zui重要的性質,它主要取決于物質本身的性質及其與機體的相互作用。
一,異物性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宿主自身物質和非己物質,對自身物質不會產生免疫應答,只對非己物質產生免疫應答。異物性是構成抗原免疫原性的首要條件。“異物”被定義為“在胚胎期未與淋巴細胞充分接觸過的物質”。絕大多數抗原是非已物質,這種免疫學識別不以物質的空間位置來判斷,而以淋巴細胞是否認識為標準。生物間種族親緣關系越遠,其化學結構相差越大,抗原性就越強;而親緣關系越近抗原性越弱。
二,理化物質
構成抗原的物質通常分子量都較大,一般10kDa以上,低于4.0kDa的物質一般無免疫原性。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強,其原因在于復雜的大分子物質表面抗原決定簇較多,化學性質相對穩定,在體內存留時間長,降解和排除速率較慢,有利于持續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應答。
抗原物質還必須有一定的化學組成和結構。多數抗原為蛋白質,當其中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時,具有更強的抗原性。如明膠蛋白,分子量高達10kDa,但其組成為直鏈氨基酸,在體內易于降解為低分子量物質,所以抗原性很弱。胰島素分子量僅為5.734 kDa,由51個氨基酸組成,其序列中含有9個芳香族氨基酸,所以也具有免疫原性。
抗原的空間結構是決定抗原分子與淋巴細胞抗原受體結合引起免疫應答的關鍵,也是決定抗原與相應抗體的結合、出現各種免疫反應的物質基礎。
抗原的物理狀態對其免疫原性也有影響。通常聚合狀態的抗原較單體蛋白質的免疫原性強,顆粒抗原的免疫原性強于可溶性抗原,因此對于一些免疫原性較弱的物質,可以使之聚集或吸附于某些大分子顆粒表面的方式來增強其免疫原性。
三,進入機體的途徑
同一物質,經過不同的途徑進入機體,其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應答的強度各異,由強到弱依次為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內注射>腹腔注射>靜脈注射。由于抗原多為蛋白質類物質,可在消化道內被降解成氨基酸而喪失其免疫原性,因此一般從非經口途徑進入機體會顯示出較強的免疫原性。
上一篇:抗原的特異性與交叉反應
下一篇:抗原的分類